07

2021

-

02

读《第一次把事情做对》有感


作者:

毋庸讳言,第一次听到“第一次把事情做对”,感觉怎么可能?“错”与“对”共生共存,无“错”也就无所谓“对”,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初读《第一次把事情做对》一书,感觉只是在推销质量管理“零缺陷”的理论,与本人所从事的纪检工作不是一回事,甚至有悖。纪检工作还有“三个区分开来”,要建立容错机制,需要保护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。慢慢读下去,才逐渐接触“人能做对事,并不完全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能力,而取决于支配行为能力的思想观念”这一认识。改变人的观念并非一朝一夕,要真正领悟菲利浦•克劳士比和本书作者杨钢在书中所阐述“第一次把事情做对,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哲学,是实现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第一法则”的真谛,恐非一日之功,需要我们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,不断去感知、去体会、去努力。

读完《第一次把事情做对》,令我不禁想起胡适先生的短文《差不多先生》。其实,在我们的工作中,就常常能碰到“差不多”同志、“马马虎虎”先生,甚至很难说我自己就能置身事外。说“差不多”其实“差很多”,就是因为这种观念和想法,我们做事总也做不到最好。

《第一次把事情做对》以故事开篇,引读者入局,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述了“零缺陷”的理念,从质量“零缺陷”引伸到一个企业在管理上的全面发展。效率是企业的竞争力之所在,是企业的生命,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,海声公司作为一个企业,作为一个生产经营组织,需要全员的共同努力与配合才能有高效率,需要全员牢固树立抓机遇、抢时间、争速度的效率意识,时刻保持奋发有为、昂扬向上、开拓进取的精神,坚决克服消极应付、得过且过、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。《第一次把事情做对》正是引导我们从最小的事情做起,用最小的代价,通过健全的公司治理体系、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,对“差不多”说不,尽力使产品质量、工作质量达到“零缺陷”,用精益求精的方法,弘扬工匠精神,养成“零缺陷”的工作风格,最终提高公司整体效率,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
工作中不可能永远不出差错,我们能做到“零缺陷”吗?有这种疑问,正如作者在书中所阐释的,“正是因为我们自身对错误的容忍,并想当然地认为理所当然,不可避免”,使得我们离“第一次把事情做对”越来越远,对做到“零缺陷”张望迟疑。通过此书,我们应该形成这样一个共识:“零缺陷”不在于不出现错误,而在于保持“零缺陷”的心态,对错误坚决说不,对“差不多”说不,从一开始就用心做事,多角度考虑问题,从而尽可能多地规避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出现,减少消耗、减少等待、减少浪费、减少损失,这样就自然离“第一次把事情做对”越来越近,最终实现“零缺陷”。

那么,“零缺陷”是不是只注重过程,不要结果?不,“零缺陷”是既要过程又要结果。“零缺陷”概念对产品而言,是注重源头的缺陷预防系统,强化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宏观控制。但并不是说只要过程,不看重结果。作为产品制造企业,我们最终需要的是合格的产品,否则就是本末倒置。而结果又只不过是一个体现,能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,就要看过程。只有这样,真正领悟“零缺陷”概念的全部内涵,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作者在书中所阐释的“第一次把事情做对”: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做正确。“正确的事”是战略和方向,“做正确”是战术和执行,“第一次”是效率和战果。

书中写道:“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,文化和制度就是我们的系统和平台,一个好的系统和平台,能够让一个二流的人做出超一流的事;而一个糟糕的系统和平台,却使一个超一流的人只能做出二流的事。”这段话,足以令每一个海声人深省。暂且不论我们的系统和平台是“好”还是“糟糕”,扪心自问:我们为海声的文化和制度贡献了什么?从这个意义上讲,无论是从事设计研发、机械加工、生产经营、后勤保障工作,还是如我从事纪检、党务工作,每一个人都应在工作中树立“零缺陷”的意识,直面错误,不害怕犯错也不放过错误,如此,我们的系统和平台绝不会“糟糕”,个人和组织都会取得成功,海声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超一流的成绩。

世上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作者在书中把“第一次把事情做对”的核心流程作了总结,只要七大步骤,但真正实现,绝不能一蹴而就,对细节的关注和工匠精神的培育亦非一朝一夕,实现“零缺陷”没有捷径,唯有专注。希望“零缺陷”的理念能随着认识和实践慢慢深入人心,未来留给“差不多”同志、“马马虎虎”先生的空间将越来越小。

“第一次把事情做对”不仅体现于工作,还体现在社会、生活的各个领域。但本人认为,推行“第一次把事情做对”、推广“零缺陷”理念,还是冠以“质量”二字,强调产品质量零缺陷、工作质量零缺陷,把“零缺陷”把握在一定范畴,毋追求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。将“第一次把事情做对”付诸实践或许任重而道远,但书中展现的宗旨是美好的。想象一下,如果我们每个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能第一次把事情做对,没有浪费,没有错误,没有曲折,世界该是多么美好啊!